浏览次数:33作者:发布时间:2018-04-16 |
舒城县2017年度民营经济发展报告
(2018年3月)
2017年,舒城县委县政府树立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,围绕“大目标、大提升、大项目、大转变”总体思路,统揽“金三角”、“绿三角”整体布局,实施“绿色发展、工业强县”两大战略,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,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,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,全县民营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局面,闯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崛起之路。
一、基本情况
一是民营经济规模扩大。2017年,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总量142亿元,同比增长9.8%,占GDP比73.6%。规上工业企业153家,限上企业商贸65家,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1家(其中省级21家,市级80家,县级80家),与上年相比均有增加。
二是民营经济质量提升。全县民营经济共完成税收14.41亿元,占全县68.6%。比上年增长5.23亿元,同比增幅44.35%;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17家。
三是民营经济活力增强。全县私营企业总数6319户,人口99.8万人,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数63.82个,个体工商户31411户,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数341户;当年新增企业授权专利数176个,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4家,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,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个。
四是民企融资水平提高。全年新增贷款总量48.7亿元,累计贷款总量达到 222.5 亿元,同比增速28.0%;存贷比58.6%,“4321”政银担贷款发放额4.6亿元,完成年初市下达7亿元目标任务的110.9%;“税融通”贷款发放21笔共1.9亿元。
五是财政资金保障有力。安排发展民营经济专项资金0.5亿元,与上年持平;年减免税费3.5484亿元(国税减3.0384亿元、地税减0.51亿元);对民企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率进行阶段性下调,养老保险从20%下调至19%,失业保险从1.5%下调至1%,通过降低社会保险费率,全年共少收养老保险费568万元,少收失业保险费770万元,少收工伤保险费272万元,少收生育保险费114万元,落实五缓四降1724万元。
六是服务质量显著提高。县委县政府1号文件出台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意见的基础上,下发了《关于集中开展暖企活动的通知》;出台了《关于印发〈舒城县“四送一服”双千工程实施方案〉的通知》。全县共有省级以上中小企业服务机构4家,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。
七是商贸流通持续活跃。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.29亿美元,增幅16.05%,新增外贸进出口备案企业22家,新增出口实绩企业6家。利用外资1.15亿美元,增幅12.5%,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.8亿元,同比增长11.9%。建成电子商务村级站点569个,覆盖全部394个行政村,覆盖率达到100%。在阿里研究院2017年3月发布的《阿里巴巴网络扶贫研究报告》中,舒城县再次评为“全国电商消贫十佳县”。
八是省市考评位次上升。年初,舒城在全省县域(62个县市)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处于33位,较上年上升11个位次。
二、主要工作措施
(一)招大引新优化结构。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,作为首位产业来引领驱动,把杭埠经济开发区作为“两新”产业千亿级基地来打造。先后建立新型建材产业园、胜利电子产业园、中鑫模具产业园、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,引进国风建材、胜利电子、智胜光学、沃特玛锂电、吉晟机器人、华夏幸福基业等一大批海内外上市公司和“两新”优质企业(如沃特玛创新联盟集中签约一次性就达35家),3年总投资已超过300亿元。去年刚投入生产的胜利电子当年就进入全县十强企业,沃特玛新能源汽车入驻当年就实现税收4926万元,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制造已成为我县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极大地优化了现有产业结构,成为带动工业增长新引擎。如电子信息产业对规模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已上升到18.6个百分点。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的农副产品深加工、儿童用品一并,已列入县四大主导产业。
(二)围绕龙头完善配套。通过大建设,县城形成“一环五射”交通网和环内60平方公里核心区;杭埠产业新城华夏幸福首次“百日会战”,牵引6大产业、涉及19个城市建设项目,总投资达到53亿元,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有5个,“两新”产业项目8个;实行“七个一”机制,高位推进舒茶、干汊河、棠树等乡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。为推动“两新”产业发展,县委、县政府成立产业投资公司,设立产业发展资金,在杭埠经济开发区建立战新产业园中园4个,新配套55万平米标准化厂房,1万平米保税仓库,建立3万吨自来水厂,5千吨污水处理厂,新增20多公里道路和雨污水管网建设,引进皖投公司、中兴银行等多家域外金融机构给予资金支持;申报制造强省、智能制造等省级项目扶持资金3150万元、市级扶持资金705万元、县级配套1824万元来推动“两新”产业发展壮大。
(三)综合施策提升产业。成立主导产业指导小组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领导组,着力存量经济,制定出台调转促实施方案,精准发力、综合施策,安排5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,鼓励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,开展技术创新。设立产业发展资金,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,采取以奖代补、贴息补助等多种形式,引导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。如:兴建标准化厂房,将产业关联度大、上下游配套紧的企业集中起来,建立产业集聚区,来降低行业成本,整体提升竞争力;指导扶持成长性企业,开展新产品研发,由羽毛制品-羽毛球-羽毛球拍-碳纤维系列产品,如钓鱼杆、自行车架、运动器材等,逐步实现产品高端化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。近三年共投资48亿元,实施新技术改造项目78个;新增新产品12个,高新技术产品43个;新增驰名商标1个,著名商标33个,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。
(四)绿色发展转换动能。对招引的项目开展环评预评和社会综合评价,突出“绿色发展”,强链补链,选商选资,否决不符合环评要求项目28个。出台《工业节能实施方案》,实行能源管理岗位备案制度,对高能耗企业实施全程跟踪监控,强力实施节能改造。突出“需求侧”,大力开展废旧塑料整治,整合采石场,关停轮窑厂、粘土砖、小轧钢、铅蓄电池等落后产能企业,关停企业30多家。实施“五个一批”,大力处置僵尸企业,引导资产实现兼并优化重组,推动万达生物、蓝加州科技等企业优化组建。突出“供给侧”、“补短板”,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创建,参与国家级行业标准制定,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,有计划培育企业上市。与中国网库联合,大力实施两化融合,通过互联网+平台+企业,着力开展童车童床线上产业带建设。
(五)稳定增长成效显著。坚持“服务合肥、发展舒城、等位对接、全面推进”,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、皖江示范区和长江经济带,着力开放合作发展,积极做好对接、服务、发展文章,工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,持续实现两位数增长。舒城县多次被市委、市政府表彰为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,县经济开发区、杭埠经济开发区先后被授予省级先进经济开发区。目前,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正在开展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建设,杭埠经济开发区正在争创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。
三、存在主要问题
(一)总量不大。虽然战新产业增幅较高,但总量不大,全县战新产业产值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13.8%。
(二)层次不高。引进的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战新产业,总体层次不高,有的缺乏核心技术,有的只是从事精密结构件生产。
(三)后劲不足。引进的战新产业企业,大多高端人才储备不够,科研经费投入不足,研发创新能力不强,产品市场竞争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打算
围绕“培育两个千亿元产业基地,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”奋斗目标,把新能源汽车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(电子信息)作为首位产业来发展。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,努力把舒城板块打造成合肥都市圈产业重要支撑、安徽新发展重要增长极。
(一)突出抓好项目建设。实施项目建设“四督四保”制度,继续按照“七个一”的工作机制,扎实推进华夏幸福杭埠产业新城、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、电子产业园、食品产业园、童车产业园等建设,力促落地项目早日投产、量产。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,积极跟踪国家、省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,着力谋划一批产业项目,持续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、专项建设基金和地方政府债券争取力度。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。
(二)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。加快发展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。大力推进宏芯半导体、模具产业园二期、电子信息港一期、必斐艾食品、韩国甲乙电子等项目建设,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。深入开展“四送一服”双千工程暖企行动,大力发展民营经济。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推动食品加工、儿童用品、轻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做优做强。
(三)建立“两新”产业体系。注重《中国制造2025》确定的重点领域,开展精准招商,招大引强、招高引新,把新能源汽车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(电子信息)作为首位产业来发展。着力从政策、服务等方面,力争商务车、乘务车资质获得通过,大力培育沃特玛新能源、及新能源汽车产业,把杭埠打造成未来新能源汽车小镇;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,以推动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,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好、关联度高的央企名企,鼓励本土企业与央企名企开展战略合作,力争在信息元部件和装备、信息终端使用等方面再次获得突破。
(四)强化创新驱动战略。继续安排5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,筹划设立产业基金,加快各类创新主体的培育和引进,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、新产品4个;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,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0件。实施质量兴县和品牌强县战略,培育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件、安徽名牌产品5个。力争完成工业投资73亿元,完成技改投资45亿元,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,努力形成工业企业梯次成长格局。
(五)加快园区建设步伐。继续完善县开发区、杭埠开发区道路、供水、供电、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,组建成立县政务服务中心杭埠分中心,加速提升园区规划、产业层次、配套建设和服务水平,优化整合资源,努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。统筹舒茶、棠树、干汊河等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,提升产业集聚度,引导园区产业升级。
(六)发展现代服务业态。随着简政放权的不断深入,向社会放权,向市场放权,向企业放权,必然产生更多新型服务业态,一是生产服务(政府外包服务)有巨大的发展空间,目前在产能过剩条件下,实际上解决这问题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提升产品效率和功能,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提升生产性服务。深圳很多企业是从政府外包服务开始发展的,它也是社会分工再细化、产业链再延伸过程。如工艺设计、技术服务等。二是商业服务。包括金融综合服务、会计审计事务、投资咨询服务、园区管理类服务四类。摩根和高盛都是商务服务巨无霸。中国的商务服务业有巨大的投资空间。
(七)简政放权做好保障。更加着力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,突出“资源前置、效益优先”服务转变,实施强镇扩权,在杭埠设立行政服务副中心,全面下放县级行政审批权,不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,加快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、华夏幸福杭埠产业新城、杭埠经济开发区“三项重点工作”的推进。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加快建设实体经济、科技创新、现代金融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,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、微观主体有活力的发展环境。